人類五百年經濟學史——轉載2
發布時間:2021-03-11       來源:廣州宇脈電子 點擊率:2484

1943年,勒納于在《社會研究》雜志發表了《功能財政和聯邦債務》一文。他認為平衡預算并不是財政政策的主要目標,對于政府來說,重要的事應當是積極地運用財政政策去平衡經濟,并將之稱為“功能財政”

1944年,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家斯通和米德合寫了《國民收入和支出》一書,是最早的國民收入核算的標準教科書,斯通擔任主席,1953年,斯通擔任主席的聯合國專家委員會推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及輔助表(1953年)》

1946~1948 年,英國哈羅德和美國多馬首先提出現代經濟增長理論,亦稱哈羅德-多馬增長模型。模型認為增長率經濟增長率隨儲蓄率增加而提高,哈羅德以凱恩斯的收入理論為為基礎提出的,使凱恩斯靜態的理論動態化、使短期的理論長期化,哈羅德也是凱恩斯傳的作者,該模型的提出拉開了戰后經濟學家研究增長理論的序幕。

1947年德國經濟學家米勒—阿瑪克提出了社會市場經濟的概念,社會市場經濟是一種以市場經濟為主、國家調節為輔的經濟政策,指國家在不妨礙企業自主經營的條件下,對經濟進行某些干預和控制,會更充分地發揮市場經濟的調節作用,比如政府通過發展社會福利,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市場經濟無節制發展所存在的貧富懸殊、失業、經濟危機、通貨膨脹等社會弊病。

1948年,薩繆爾森出版《經濟學》,提出“合成謬誤”,即微觀上而言是對的東西,在宏觀上并不總是對的;反之,在宏觀上是對的東西,在微觀上可能是十分錯誤的。

1950年,約翰·納什在其博士論文中提出后來被稱為“納什均衡”的博弈理論,又為非合作博弈均衡,在一個博弈過程中,無論對方的策略選擇如何,當事人一方都會選擇某個確定的策略,則該策略被稱作支配性策略。如果兩個博弈的當事人的策略組合分別構成各自的支配性策略,那么這個組合就被定義為納什平衡,納什平衡理論奠定了現代主流博弈理論和經濟理論的根本基礎,同年年,艾伯特·塔克以以囚徒方式闡述非合作博弈, 并命名為“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

1950年英國經濟學家約翰·理查德·希克斯在《經濟周期理論》(A Contribution to the 一書中提出經濟危機的四階段理論,分別是復蘇、繁榮、衰退和蕭條四個階段,該書還明確了乘數加速原理導致經濟周期的規律。

1951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約瑟夫·阿羅在他的《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一書中提出“阿羅不可能定理”,阿羅采用數學的公理化方法對通行的投票選舉進行研究,發現隨著候選人和選民的增加,“程序民主”必將越來越遠離“實質民主”。

1952年美國經濟學家哈里·馬科維茨發表《資產選擇》一文提出資產組合理論,首次應用資產組合報酬的均值和方差這兩個數學概念,該理論認為最佳投資組合應當是具有風險厭惡特征的投資者的無差異曲線和資產的有效邊界線的交點。哈里·馬科維茨與威廉·夏普和默頓·米勒同時榮獲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資產組合理論被視為金融學的大爆炸理論,引起了金融學的革命。

1952年,加爾布雷思出版《美國資本主義》一書中全面闡釋了關于抗衡力量的概念,他認為在資本集中過程中形成了一些同壟斷組織相抗衡的力量,這些抗衡力量可以中和、抵消壟斷組織的勢力,使壟斷資本主義自動調節經濟的力量得到加強。加爾布雷思所說的“抗衡力量”包括以下幾種:工會、合作社、連鎖商店、買方或賣方的大公司和新出現的資本主義聯合組織等。其中工會這種抗衡力量的運用表現得最清楚。

1954年,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在《公共支出的純理論》一文中著首次提出公共物品的概念。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 對稱,是指不能由私營部門通過市場提供而必須由公共部門以非市場方式提供的物品或勞務。公共物品具有三個方面的特性分別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不排他性和受益的不可阻止性。

1954年,美國經濟學家莫迪利亞尼提出消費與儲蓄的生命周期假說,這一假設在研究家庭和企業儲蓄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假說則強調當前消費支出與家庭整個一生的全部預期收入的相互聯系。該理論認為,每個家庭都是根據一生的全部預期收入來安排自己的消費支出的,即每個家庭在每一時點上的消費和儲蓄決策都反映了該家庭希望在其生命周期各個階段達到消費的理想分布,以實現一生消費效應最大化的企圖。因此,各個家庭的消費取決于他們在兩個生命期內所獲得的總收入和財產。這樣,消費就取決于家庭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

1955年,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所提出來的收入分配狀況隨經濟發展過程而變化的曲線,又稱作"庫茲涅茨曲線",認為收入分配的長期變動軌跡是“先惡化,后改進“。形狀是倒U型,所以也叫倒U曲線,該曲線所表明的收入分配變化狀況與實證研究并不完全符合,所以也常常被稱作“倒U假說”。

1956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弗朗西斯 巴托在《市場失靈的剖析》一文中提出來“市場失靈”的概念,市場失靈的原因包括壟斷、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因素。 市場失靈和公共物品概念的提出標志著市場萬能理論在經濟學專業學術界不再被人認可。

1956年,索洛和斯旺在發表的《經濟增長的一個理論》和《經濟增長與資本積累》等論文中首先提出新古典增長模型也被稱為“索洛模型”,該模型認為技術進步是外生的,但勞動力能從技術進步中獲益,最終提高生產率,促進經濟增長,一方面資本驅動的增長因為資本邊際收益遞減所有國家長期上要增長,最終取決于外生的技術進步。

1957 年 · 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在《消費函數理 論》 中, 引進人力資本概念”和“恒久性收入” 概念。,恒久收入指社會成員在相當長時期內的平均收入或正常收入,或理解為一個人各年人們收入的加權平均數,主要是區別與凱恩斯的收入,凱恩斯收入支出模式中的收入,主要是指當年實際獲得的收入。

1958年,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出版《消費者主權神話》提出“生產者主權”的概念,生產者主權則是指生產者決定生產什么產品并控制價格,消費者要根據生產者的意志來進行購買和消費。加爾布雷思認為,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者設計和生產產品,并控制著產品銷售價格,然后通過龐大的廣告、通訊網絡和推銷機構對消費者進行“勸說”;現代大公司還對政府進行游說,以左右政府的采購決策。這就是“生產者主權”論的主要內容。

1958年,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在其著作《經濟發展 戰略》中提出了不平衡增長理論,主張發展中國家應集中有限資源先發展一部分產業,而后再以此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極化效應”和“涓 滴效應” 并指出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極化效應占主導地位,但從長期看涓滴效應將會縮小區域經濟差距。

1958年,新西蘭經濟學家菲利普斯根據英國1861-1913年間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動率的經驗統計資料總結出的一條失業與通貨膨脹存在一種交替關系的曲線,菲利普斯曲線表明,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高。

1958年,科斯寫了一篇名為《聯邦通訊協議》的論文,他在這篇文章中明確指出,只要產權不明確,由外在性帶來的公害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明確產權,才能消除或降低這種外在性所帶來的傷害,這成為新制度經濟學中產權理論研究的起點。

1959年哈佛大學<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font-family: 宋體; 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12px; background-image: initial; 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background-size: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background-attachment: initial; background-origin: initial; background-clip: initial;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

聯系方式

總 機:020-87572500
電 話:400-1898-020
電 話:18520500709
官 網:www.szbeiming.com
地 址:廣州增城區中城智慧園B1棟辦公樓

掃一掃
了解更多

掃一掃
聯系我們

? 2021 版權所有 廣州宇脈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粵ICP備14029556號